在“善假于物”中创新求变
有了模式,但不能有模式化。不然,就会跳不出来,甚至僵化成“尸”。如何出格?王志华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他说,河口一中需要开阔的视野,大胆的创新,更要永葆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精神。这是一个抬头仰望星空的要求,更是一种“高人”的境界。
现在,在河南郑州教研室卢臻老师的指导下,河口一中正在积极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各学科推选出课改带头人,在专家悉心指导下认真研课、磨课,并带领全体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查摆问题总结经验,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
王志华校长说:“我们现在依然走在探索的路上,可是,我们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行动。”他满怀希望地对笔者说,再有几年,我们就地涌现出一批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以至不断超越自己的优秀教师。他们不但是当地教学上的名片,还会走向全省全国,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丰硕收获:成果累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合作办学有了丰硕的成果,大大提高了河口一中课堂教学效率,突破了学校发展瓶颈。直接体现就是高考成绩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一本上线率,2013年达到90余人,2014年达到117人,一名同学考入北大,2015年,在面临生源减少一本院校招生规模缩减的不利情况下,河口一中800余名考生参加高考,一本上线137人,本科上线达611人,一名同学考入北大,名牌大学人数也有大幅增加,本科上线率达到72.6%,远远高于山东省本科录取率。
联合办学活动很大的特色就是学科教学指导和优生辅导同步推进,学生和专家名师直接对接,进行长期跟踪式指导,使河口一中的优生辅导更加科学规范,自主招生工作有了初步的收获,去年有一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心理疏导也是联合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亮点在于学校不仅面向学生,还关注了学生家长。同时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艺术指导、体育指导、科技创新以及学生社团建设等。每年学校有近200名同学通过艺体学习考入理想的大学;学生社团建设蓬勃发展,在全国“叶圣陶杯”“文心雕龙杯”作文大赛及各级社团评比活动中屡获佳绩;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每年征集学生创新创意2000余份,申请专利共55项,并将学生优秀创新作品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劳动技术创新大赛、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机器人竞赛等各类各级比赛,获奖达200余人次,其中获得金奖、一等奖达100余人次。
班主任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工作是联合办学工作的重点之一,由北大青鸟集团的专家做好顶层培训设计,密切关注班主任思想品德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开展系列化、层次化的培训。在此基础上,河口一中多次外派班主任到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名校参观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的机会。同时,针对学校管理方面,联合办学主要开展了教师心理和通用业务素养培训、学校中层干部培训及综合类培训。内容涵盖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形式多样,既有实实在在的教育和管理的经验和理念,也有为人师表的职业情操和理想信念。通过联合办学活动,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学校各项工作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实践证明,联合办学给河口一中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借脑兴校”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多的是理念的转变,这让河口一中得到了大实惠。
据马永祥讲,2012年优质生源尚有流失的河口一中,从2014年开始,一转机锋,学校生源恰似行云流水,舒展自如。2015年有几个学生在一所很有影响的名校上学三个月后,坚持要到河口一中借读,认为这里才是他心中的名校。
合作办学初期,王志华提出一个发展目标:创建自己的名师队伍,打造齐鲁名校,让老师们在学生面前有威信,在学校里有尊严,在社会上有名望。
仅仅四年时间,河口一中不但摘掉了薄弱落后学校的帽子,而且还培养出一名全国英语名师,三十多位教师在全国不同的课堂活动中举办了观摩课。学校还培养出了一名省级优秀老师,一名省级劳模,一名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一名东营十大功勋老师,3名教师荣获东营市教学优质示范课一等奖,60多名区级教学能手。2015年东营十大优秀人物评选中,教育战线的仅有的一位当选者,便是河口一中一位年轻教师。而市、区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已有近百人。
在第一期联合办学接近尾声时,经过充分征询师生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王志华校长代表学校继续与北大青鸟集团签署了新一期的联合办学协议。争取在原有基础之上实现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从关注教学拓展到文化引领,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争取早日实现河口一中打造齐鲁名校的远大目标。
屡获“战功”的王老师告诉笔者:“这些成绩在前几年,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却屡屡‘夺冠’,是合作办学和外出学习改变了老师们的成长道路。”
分管教学副校长斐泽安认为,他们看重学生的高考成绩,看重老师在不同领域取得的荣誉,而更看重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精神状态以及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赖度。学生学会了面对和承担,教师有了无怨无悔和锲而不舍的品质。正是有了这些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才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陶继新)
(下转本报7月3日第4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